“总体来看,争议主要集中在由社会第三方机构主导的博物馆研学活动领域。”郑奕说,争议点包括几个类型:一是“游而不学”,打卡式研学,浮于表面甚至“信口开河”,讲解词不严谨、误导学生;二是研学热遇上预约难,一些研学活动对普通观众的正常观览造成影响;三是以“蹭资源”代替“真合作”,一些机构或个人利用博物馆资源降低成本、售卖高价服务。202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对单位或个人在馆内开展讲解、研学活动作出明确规范。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周靖程认为,要辩证看待研学机构开展博物馆研学活动:一方面缓解了馆方的供给能力不足问题,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且在讲解方面确有“民间高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涉及价格、讲解、秩序、安全等方面的乱象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给博物馆安全带来了隐患,扰乱了正常秩序。
周靖程认为,规范博物馆研学旅游是必要的,这主要是基于博物馆的3个属性:一是政治属性,博物馆要向观众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二是教育属性,博物馆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三是公益属性,博物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当前,博物馆研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专业化引导;对情感认知、社会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存在‘研而不学’现象;效果评价不够具体、不够及时;一些指导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研学培训。”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说,优质博物馆研学应允许参与者表达观点和想法,与参与者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参与者的情感需求、认知范畴。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博物馆研学面临诸多挑战。”何宏说,一是标准不明,对研学中的教育以及学习标准没有规范要求;二是供给不足,需求巨大,但现阶段供给仍显不足,所以许多学校把研学课程的设计实施委托给旅行社或者研学机构;三是师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