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兰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市”建设,兰州市正式发布《兰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本方案旨在通过三年行动构建高质量研学实践体系,打造研学旅行示范城市,形成“研学+”产业链,培育国家级研学精品线路和星级研学基地(营地),开发覆盖全学段的精品课程200门。2025年研学实践学生人数达到符合条件人数的50%,2026年达到70%,2027年达到100%。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审核出台第三方机构“黑白名单”,建立研学资源平台和准入机制,制定《兰州市研学旅行机构服务标准》,规范研学旅行服务收费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课程方案中的研学实践活动,文旅部门负责实施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性研学旅行活动。组建“研学导师库”。培育研学导师,联合教育、文旅、高校、优秀企业,三年内培养一批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专业化的持证研学导师队伍(1500名),负责全市研学课程开发,精品研学路线打造,推动研学旅行专业化发展。
关于印发《兰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各县区教育局、发改委、文旅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兰省属中小学、市属各学校、各事业单位中小学、市管各民办学校:现将《兰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工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研学实践西北新高地,助力“教育强市”建设,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文化兴城、经济赋能,以“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为核心导向,通过三年行动,构建高质量研学实践体系,创建研学旅行示范城市,构建“市内夯基、省内拓圈、全国辐射”的研学网络。深化东西部协作,培育研学经济龙头企业,形成“研学+”产业链,打造“黄河文化”“红色基因”“行见金城”“丝路文明”四大研学品牌,构建“行走的课堂”,培育一批国家级研学精品线路和星级研学基地(营地),开发覆盖全学段的精品课程200门。提升研学参与度,2025年研学实践学生人数达到符合条件人数的50%,2026年达到70%,2027年达到100%,保障全市所有中小学生达到研学教育目标;吸引兰外研学团队,争取2025年、2026年、2027年分别达到10万、15万、20万人次。按照小学四至六年级、初高中一至二年级的参与范围和小学以乡情县情为主、初中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内容安排,设计打造研学旅行实践教育体系。1.黄河文化路线:黄河楼古动物化石展→兰州黄河铁桥→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树屏牛肉面产业园。课程:开展“远古生态解码”“黄河水质检测”“非遗羊皮筏子制作”“黄河水利工程科技探秘”“拉面艺术体验”等主题实践项目,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掌握水质检测等科学方法,感悟传统工艺智慧,在实践探究中培育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多节点串联,形成黄河文明探源链,深化学生对黄河文化历史纵深与科学价值的认知。2.红色基因路线: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兰州市烈士陵园→张一悟纪念馆。课程:开设“重走英雄路”情景剧、红色故事演讲比赛,撰写“我的红色记忆”主题报告,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3.“匠心兰州”劳动教育路线:佛慈制药厂→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园→永登玫瑰基地→榆中高原夏菜基地。课程:观摩中药现代化生产,学习无土栽培、智慧灌溉等新技术,参与蔬菜采收与加工,体验种植采摘,参与精油制作,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培育劳动素养。4.“博物馆寻宝”路线:敦煌艺术馆→读者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兰州国学馆。课程:开展“文物年代竞猜”“简牍文字破译”活动,进行“敦煌壁画临摹”“古籍装帧体验”“桥梁结构搭建”实践,让学生在互动探索中了解历史文化脉络,提升空间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增强文化传承使命感与文化审美能力。5.科技创新路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甘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兰州科技创新园。课程:开展“真空环境实验”“航天材料探究”“科学家面对面”等活动,设计“人工智能编程”“3D打印建模”“大数据分析”项目,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技实践能力。6.生态兰州研学路线:兰州植物园→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黄河湿地公园→兰州污水处理厂→水墨丹霞景区→兰州野生动物园。课程:观察候鸟栖息,学习湿地保护,了解水资源循环利用,探究地质奇观与生态保护,体验生态防护科技,记录生物多样性,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掌握环保技能,践行绿色发展观。7.“共和国长子”工业路线:兰炼厂史馆→兰化博物馆→兰石集团→蓝星纤维科技馆。课程:了解新中国石化工业的崛起,感受“一滴油精神”的传承,见证“大国重器”的制造历程,探索新材料应用,传承工业报国精神,培养工匠情怀,增强科技强国使命感。8.“兰州新区在腾飞”发展探索路线:新区规划馆→职教园区→大数据产业园。课程:了解“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宏伟蓝图,体验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参与高科技农业实践,感受产教融合新成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城市发展参与感,培育新时代责任感。9.“田园故乡”知行体验路线:皋兰县百年古梨园→青城古镇→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连搭镇麻家寺村,河口古镇→西固区马家山田园综合体→永登县龙王池田园综合体。课程:探访古梨树群、参观智慧农业大棚、体验农耕文化、解读古建筑文化与黄河商道历史、探索特色林果经济产业链、沉浸式研学《四库全书》文化展,通过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和现代田园综合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对地域文化的探究能力,激发对乡土的热爱与未来家乡建设的参与感。 1.丝路文明路线:兰州→张掖丹霞→嘉峪关→敦煌莫高窟。课程:结合“数字敦煌”资源,开展壁画临摹、丝路贸易模拟,撰写丝路故事,创作文艺作品,优秀作品在“黄河研学”云平台展示,让学生深度体验丝路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跨学科探究能力。2.生态科考路线:兰州→临夏→甘南草原→尕海湿地→迭部扎尕那。课程:实施“高原植被调查”“古生物时代探秘”“藏族文化访谈”“生态保护行动”,培养科学考察能力,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了解多民族共存省份文化,深化民族团结教育。3.多彩甘肃路线:兰州→定西→天水→陇南,兰州→庆阳→平凉。课程:围绕甘肃多元文化和气候地貌,从干旱黄土到湿润峡谷,实地验证降水如何塑造“七大地貌”(黄土、丹霞、峡谷、山地等),以“一程一地貌”串联研学路线,用科学视角诠释“甘肃无海,却藏万般山河”,激发地理探索与生态保护意识。4.航天科技路线:兰州→“火星1号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课程:沉浸式实景体验,参观发射塔架、指挥控制中心,参与“火星”环境勘测、设计搭建“火星”车、模拟火箭发射、航天员训练体验等活动,开展“航天育种实验”“卫星数据应用”青少年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激发航天报国志向,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学探索精神。5.“红色甘肃”革命精神路线: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会宁会师旧址。课程: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了解长征途中的关键转折,重温长征胜利的伟大时刻,体验红色情景剧演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新时代长征精神。1.“黄河少年”研学营: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参与“黄河治理”“红色教育”“丝路文明”主题研学,每年10期,每期100人,颁发“黄河少年”荣誉证书,培养新时代黄河守护者,增强文化认同,传承红色基因。2.“一座桥、一本书、一碗面”城市品牌营: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设计“桥见历史:中山桥的百年风云”、“书承文脉:《读者》与黄河故事”、“面藏匠心:一碗牛肉面的非遗密码”主题课程,通过“可触摸的历史+可传播的文化+可带走的技艺”,打造全国独有的城市IP研学品牌,让“黄河之滨”的文化魅力转化为青少年的深度认同与主动传播。3.“未来科学家”研学营:面向全国中学生,与510所、中科院兰州分院、河西走廊“火星1号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建“科技研学联盟”,推出高端科技研学产品,吸引全国研学需求,培育科学探索精神,提升创新实践能力。4.数字化营销与虚拟体验营:开发“云游兰州”小程序,用户可通过VR参观莫高窟、黄河铁桥,完成线上任务获取“兰州研学勋章”,凭勋章兑换线下研学优惠,提升参与趣味,扩大兰州文化影响力。5.跨域互访营:加强“兰-西城市群”合作,用好教育部门“苏甘合作”契机,联合无锡市教育局开发“丝路与运河对话”跨省研学线路,吸引东西部学生来兰研学,促进东西部教育交流,拓展学生视野,深化文化互鉴。6.线上直播营:举办“兰州研学公开课”,邀请全国学生在线参与“敦煌壁画修复”“牛肉面制作”“黄河生态保护”等实践直播,累计观看目标超100万人次,实现跨地域文化共享,激发学习兴趣,推动研学资源普惠化。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市级统筹、县区协调、学校落实的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实行省属、市管、县区学校行政属地管理审批机制。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团市委、读者出版集团等各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政策制定、资源整合、资金安全保障和考核评估,协同推进兰州研学旅行城市示范项目创建。建立由教育、文旅、公安、交通、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市级研学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兰州市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办法》,健全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处置机制。实行“一活动一预案”,强化全过程动态监管,依托“黄河研学”云平台实时追踪团队轨迹,联动公安、医疗部门建立快速响应通道,确保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零事故”。(二)明确职责分工。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审核出台第三方机构“黑白名单”,建立研学资源平台和准入机制,制定《兰州市研学旅行机构服务标准》,规范研学旅行服务收费行为。市教育局牵头制定《兰州市研学实践课程指南》,将“行见金城”红色教育、黄河文化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模块,作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市文旅局牵头优质资源整合,推荐优质文旅资源纳入研学基地,打造“一基地一特色”研学矩阵,委托相关部门发布《中国城市研学竞争力报告》,力争兰州进入全国前十,打造“研学旅行看兰州”城市名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课程方案中的研学实践活动,文旅部门负责实施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性研学旅行活动。(三)创新数字治理。依托兰州市智慧教育平台,建设“黄河研学”云平台,集成课程资源库,打造线上共享课程,支持学校按需定制并生成个性化研学方案。实行线上研学审批,按照分级审批的原则,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在“黄河研学”云平台完成前期申报、审批流程。设置安全监管系统,实时定位各学校研学团队轨迹,一键上报突发事件,联动公安、医疗部门快速响应。构建家校智联模式,实现家长在线签署协议、查看行程、提交反馈。(四)组建“研学导师库”。培育研学导师,联合教育、文旅、高校、优秀企业,三年内培养一批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专业化的持证研学导师队伍(1500名),负责全市研学课程开发,精品研学路线打造,推动研学旅行专业化发展。组建专家团队,聘请文化文艺类专家、非遗传承人、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组成顾问团,指导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文化挖掘。(五)强化资金保障。协调各级财政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及贫困生补助、公益研学营,重点倾斜“行见金城”市内研学路线。鼓励企业冠名赞助研学基地(如“读者文旅集团研学基地”“兰石集团工业研学基地”),提供免费研学课程。设置研学发展基金,由企业捐资、第三方机构回报社会返资等方式,重点用于贫困生研学补助和公益研学营,保证中小学生研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