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承德研学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政策法规

首页 > 研学资讯 > 政策法规

让木构技艺扮靓美丽家园
发表时间:2024-10-18     阅读次数:     字体:【

近年来,不少建筑设计师注意到黔东南州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魅力。他们走进乡村,与掌墨师一起,为村里建造出一栋栋既传统又时尚,既完美融入当地环境又适应现代生活的民居建筑,为村民们带来艺术之美。

掌墨师建造房屋不用图纸,仅凭一个墨斗盒、一把测量尺、一把细竹刀,打点画线之间,将梁、柱、椽、枋、板等结构部件精准标示,没有丝毫偏差。待组装完成,接口严丝合缝,房屋线条流畅,长年不斜不朽。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的一处空地上,一座工棚拔地而起,脚下的泥土被木屑盖得严严实实。掌墨师吴良玉戴上老花镜,拿起墨斗盒,夹着测量尺,围着刨光的木板测量、画线。短短20分钟,板材布满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木匠们接过板材,循着墨线凿眼、切割。

在贵州侗寨,每逢孩子出生,孩子的父母会在山上种一片树,等到孩子长大成家,树木也已成材,可作新房的栋梁。可以说,这片土地上的木构建筑,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这些建筑完全靠榫卯连接,负责建造的师傅被尊称为“掌墨师”,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他们在木头上画线,是修屋造房的“总工程师”。

近年来,不少建筑设计师注意到黔东南州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魅力。他们走进乡村,与掌墨师一起,为村里建造出一栋栋既传统又时尚,既完美融入当地环境又适应现代生活的民居建筑,为村民们带来艺术之美。

“把传统技艺同现代理念相结合,开拓木构建筑的生存空间”

掌墨师建造房屋不用图纸,仅凭一个墨斗盒、一把测量尺、一把细竹刀,打点画线之间,将梁、柱、椽、枋、板等结构部件精准标示,没有丝毫偏差。待组装完成,接口严丝合缝,房屋线条流畅,长年不斜不朽。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良玉从小痴迷木构建筑,到处拜师学艺,后天的努力加上极高的天赋,26岁就当上了掌墨师。“不用画图纸,整体构思藏在脑海中,自有一套算法和口诀。”只需勘测地基数据,结合雇主的大概需求,吴良玉就能快速在脑海中形成房屋结构,估算所需木材,再将各部件尺寸、榫卯位置等用墨线标示。待木匠完成加工,吴良玉拿起细长的竹签,也叫墨签,逐一注明部件名称、尺寸、榫眼大小和深浅等数据。每一根墨签对应一个部件,实现精准组装。一座普通木房,需要上百根墨签。不用一钉一铆,即可组装成房。与墨线为伴,吴良玉画过44年光阴。房屋、鼓楼、风雨桥……由他经手的木构建筑,遍布十里八乡。

2013年到2016年,建筑师陈国栋到黔东南州调研传统村落,被当地的木构建筑深深吸引。黑色的瓦屋,暗沉的木墙,青山绿水掩映中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从山脚到山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将古村落装扮得宛若水墨画卷,述说着厚重绵延的文化底蕴。沟壑纵横,山峦绵延,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让这里保存有大量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黔东南州现有中国传统村落415个,数量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在这里,非遗文化的多元性、木构建筑的完整性、农耕生活的原生性,深深打动着陈国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审美需求的改变,村落里的传统木构建筑正逐渐被砖混结构取代,掌墨师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技艺传承面临危机。如何让木构建筑适应现代生活,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2017年,陈国栋将自己创办的建筑事务所搬到黎平县茅贡镇,开展建筑研究。2019年,他开启“为老百姓造房子计划”,每年抽出时间,帮老百姓免费设计一两栋木房,联合当地的掌墨师共同建造。

青色的瓦屋,红色的木墙,温暖的灯光,走进榕江县栽麻镇归柳村,树林山水间,一栋古色古香的民房格外显眼。红砖混凝土的底座上,站着一个杉木做的“盒子”,既有别于村里的传统木房,又能和谐融入其中。这是乡村教师杨慧的新房,由陈国栋团队设计,联合吴良玉等黔东南州掌墨师群体共同修建。

“新房不仅要抵御山风和浓雾,还要住得舒服,突出当地侗族文化。”接受委托时,陈国栋面对的是一块有孔洞的梯形空地。那孔洞明显是为盖砖房打的桩。杨慧本想直接盖砖房,但又舍不得代代居住的木房子。传统木屋更适应当地环境,生态环保,成本更低,但在隔音、防火、采光、通风等方面确实性能不够好。为了不浪费已经打好的孔桩,并充分利用周边的木材,解决采光、通风、保暖等一系列问题,思来想去,陈国栋设计出砖混与木构组合的三层建筑。其中,第一层起居空间由红砖和混凝土建成,二、三层则是木质。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设计细节上存在不少难题,需要跟掌墨师反复沟通,把传统技艺同现代理念相结合,开拓木构建筑的生存空间。”陈国栋说。不规则的屋顶该怎么架梁,如何把握屋檐的弧度、方便瓦片覆盖,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凝结着掌墨师的创新智慧,是他们让传统木构更加符合现代审美。

盼到新房落成,杨慧喜出望外。考虑到节约成本,建造时,所有屋架都完整裸露出来,完全体现木质结构本身的美感。房屋功能也经过精心的分区设计,下层为居住空间,中间和上层是活动空间。“建房时,我就跟建筑师和掌墨师沟通过,希望将家里多出来的空间做成可以交流的公共区域。”班上的学生不少是留守儿童,杨慧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看书、玩耍,给予他们更多陪伴。

唱侗歌、荡秋千、做刺绣……今年暑假,杨慧接待了五六拨亲子研学家庭。在不少客人眼里,她的新房宛如一件艺术品,住起来比城市的房子还舒适。


 
上一篇:探访多彩中国
下一篇:既要让传统的侗寨景观保存完整,又要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改变

Copyright  ©  2019-   承德研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3036728号-1

地址: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未来城4号地101底商   电话:15097812499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友情链接: 承德广电局   承德监察委员会   承德市公安局   承德规划局   承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德县人民政府   承德社保局   承德贴吧   和合承德网   承德新闻网   承德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河北省教育厅   承德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