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究、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又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对于研究性学习,如今并没有成文的教学准则,所以许多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下面就对一些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做出思考。
1、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知识教学
学科知识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但是学科教学比较封闭,较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传授的知识往往是死的,有时甚至是过时的。学习的方法是把这些死的知识记忆下来,导致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受到限制。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学习方式,从以升学应试为目的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如果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仅不会影响学科知识教学,反而可以弥补学科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极大地促进学科教学质量。
2、学生会不会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应当承认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天生的研究性学习才能,而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和总结。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引导。在研究性学习中没有失败者,因为它重在研究过程,而不在研究结果,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未知世界,获得新的认识和体验。
3、怎样确立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活动。所以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要,坚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科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服务和服从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定什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能由教师说了算,不能对学生研究课题进行”包办“,也不能照搬一些参考性课题,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去确立。脱离学生知识和能力以及过分的要求科研性都是应该摒弃的。
研究性学习正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使学生贴近社会,走进科学,参加实践,服务社会。在这种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依托,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获得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