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人工智能”俨然成为时下最当红的热词。各个领域都乐于探讨新技术会给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在教育领域,研学实践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也正备受关注。当这它们两个凑在一起,可以碰出怎样的火花?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它的影响不能高估。人类还没有理解人脑真正的智慧形成的机制,因此,也就无法用算法加以描述,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应用到教育领域时,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仅能对数据相关的部分进行加工、处理、运算,不会取代老师启发性、创造性的工作。
另一方面,研学实践教育相比传统课堂授课更具有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其目的是树德立人,更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在其中,包含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即认为人的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和相对应的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因此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青少年深化对自身与实际的理解。
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说,狭义上讲,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人际交往与个人管理类,如语言使用、生活习惯、礼仪教养、思想品德、自律管理能力等。它们依靠模仿和习惯养成,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场景,学习效率会有明显提高。这些是可以通过研学实践教育来锻炼学生们的。而人工智能在其间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整合,来根据实践教育的需求来搭建有效的学习场景;
第二类为知识传承类,如文字、数学、物理、化学、逻辑、运筹等。这需要前人对知识规律性的总结、推导、系统分析、约定认知等,全面、优质的教学是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作为基础的。研学实践教育中,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人工智能正好可以处理这部分的需求,寻找优质的教学素材,协助研学导师因地制宜地进行备课;
第三类为文明发展类,如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运用现有知识与技术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创新思维等。这些方面的教育比较灵活,要有系统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然后再开放的场域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批判精神。作为准备,必要的模型场地或实验验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方面的学习属于综合素质教育的范畴,需要通过具体的体验与实践来锻炼与落实。这正是研学实践教育的优势所在,但目前的弱人工智能还无法处理这样的问题。
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在未来十几年对研学实践教育产生影响。当下,整个行业都应该及时改变观念、主动学习、转变工作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