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针对研学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议和提案,集中关注研学教育的均衡发展、质量提升以及安全保障等问题。
研学过程如何避免“重活动轻思想”?
当前研学旅行活动中,“重活动轻思想”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研学活动仅仅停留在组织学生参观体验的层面,缺乏对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入挖掘,导致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针对此现状,各位嘉宾纷纷建言献策。
会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刘卫兵教授分析称,研学旅行与一般旅游不同,应以教育为核心,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要以德为先。研学旅行应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引导,而不仅仅流于表面。然而,目前研学旅行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组织方五花八门,多以营利为目的,项目发布重表面而轻实际教育价值,导致活动内容多但浅尝辄止,流于“打卡”式旅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刘卫兵教授指出,研学旅行不应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规范研学旅行市场,确保研学旅行项目的教育质量和思想深度,避免其沦为单纯的商业行为,从而真正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让学生们在旅行中,与自然的接触和体验式学习,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程颢认为,研学活动核心在于课程设计,明确研学目标需要,设置适合孩子的年龄结构和成长认知规律课程。研学旅行还应注重立德树人,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体会未来生活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使命感。
研学导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总结反思,程颢表示,“研学旅行的分享环节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学生输出成长收获的环节,也是巩固和深化研学成果的关键步骤。”
针对研学过程中“重活动轻思想”这一现象,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结合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分享了如何在研学过程中挖掘思想教育价值的经验。他通过红色工业文化思政教育、培养工业文化自信等案例,展示了研学旅行在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方面的双重作用。同时,他还介绍了通过创新打造“未来产业科技馆”,将大国重器、前沿科技资源下沉至区县,填补城乡工业文化教育资源鸿沟,助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储备。
多方协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研学旅行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只有各方协同配合,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河北省研学实践教育协会秘书长吉利介绍,自2019年发起的全国研学旅游协会联席会议至今已有25个省级协会加入,形成了融合南北方差异,协助政府整合资源公益服务平台。通过地方举办重大会议和活动,开展研学旅行以促进省际、市际间的交流,推动接地气政策的出台。
针对当前研学市场的一些乱象,吉利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建立服务机制和准入守则。同时,他提出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协调各部门运转,建立资源库,并引入第三方机制协助市场监管,确保从业者有准入和退出机制。
作为资深从业者,福建小悟空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林伟伟在会上分享了他的经验,他表示,研学机构正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商向资源共建者转变,未来需在课程设计、资源整合、风险管控和价值定位等方面发力,连接学校、研学基地与社会资源,协同发展。他表示,活动中应摒弃走马观花研学模式,开展多维度活动,融合劳动、非遗传承与生物科学,研发深度课程。同时,推动研学基地标准化,深入了解学校需求,针对性匹配资源,并建设可视化系统,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研学进程,提升家长对研学活动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