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和探索,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然而,近年来,一些研学活动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这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研学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历史文化类的研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与历史文物近距离接触,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在红色文化研学中,感受革命的来之不易,感受革命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科学类的研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这些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探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很好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然而,现实中一些研学活动却偏离了这一初衷,过度追求娱乐性。一些研学基地为了吸引学生,设置了大量的娱乐项目,如水上乐园、追星舞台、刺激性游乐场等,学生们在这些地方尽情玩耍,却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深入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还有一些研学活动以旅游观光为主,学生们在景点之间匆匆忙忙地游览,拍照留念,却没有真正去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还有一些研学活动以比赛项目为主,让学生们在敲敲打打、拿拿捏捏等的欢声笑语中渡过学校时光。这种过度娱乐化的研学活动,不仅无法达到研学教育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们养成浮躁、浅尝辄止、嘻皮笑脸等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某一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基地里大部分是娱乐设施,庞大的游泳池,广阔的运动场,豪华的星艺舞台,随处可见得拍照打卡点,甚至还有蹦极、打猎设施和场景,而对于学生真正有教育实践意义的中华魂宝——农耕文明却没有体现,学生们在这里研学大部分时间都在游乐场玩耍,真正劳动和了解农耕文明的很少。学生们在游乐场里玩得很开心,但是对于劳动知识的了解却非常有限。当他们回到学校后,对于这次研学活动的印象也仅仅是戏水、娱乐等的经历,而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农耕、历史文化和生命意义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却没有什么印象。这种过度娱乐化的研学活动,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达到研学教育的目的。
在某一挂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学基地,重点应该在于学习如长征精神、抗美援朝这些特别体现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学习内容,而在这个基地中,这些方面的宣传设施和画面几乎都看不见,大多是花花草草和各种玩泥巴的学习设施,在研学中,讲解老师对于民族团结精神的内容引导只是走马观花,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到田里玩泥巴,怎么好玩怎么来,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开心。研学结束,后当你问学生长征是怎么会师?抗美援朝是怎么取得胜利?中华民族是怎样站起来的?秧是怎么插,米是怎么长等等有价值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研学教育过度娱乐化的最大害处是导致学生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忽略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让学生养成浮躁的习惯,他们只追求表面的快乐和刺激,而不愿意深入学习和思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过度娱乐化的研学教育还会给学校和家长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些研学基地为了吸引学生,设置了高昂的收费标准,学生们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才能参加研学活动。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能会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而且,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高端的研学活动,这也会增加学校的经费支出。
研学教育,这本应是学生们走出课堂、探索世界、增长见识的宝贵机会,却在过度娱乐化的浪潮中逐渐迷失了方向。当研学活动变成了游乐场般的狂欢,当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忘记了学习的初衷,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研学,究竟还能否承载起培育未来栋梁的重任?我们担忧,当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浅尝辄止、追求刺激的研学方式,他们是否会失去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当他们在研学活动中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他们是否会成长为自私自利、缺乏担当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