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travel”
研学旅行
#学在旅途 乐在其中#
陶行知先生
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家
“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
是他的核心理念
对于学生倡导“做中学”
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
其活动作业既当教材
也当教学方法
着重解决儿童怎样主动学习的问题
还提出了“六大解放”
解放小孩子的
头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时间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和创造!
有人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
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
研学旅行
则是“行走的课堂”
让孩子学在旅途,乐在其中
真正感受到“有温度”的教育!
“研学”的全称是“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研学旅行”就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研学旅行”为学生们打造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不可否认,一些青少年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出现缺乏冒险精神、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现象,而这些能力和素养正是影响孩子们未来能否顺利进入社会,能否过上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教育越来越看重的。
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素质的教育活动。研学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和完善,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研学旅行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形式。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式,它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学校,家长,孩子,其他社会人员等。研学的创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社会分工的人对研学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研学的作用是什么,核心意义是什么。
课堂上,书本是孩子的世界;走出去,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当课堂上的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以万物为师,以世界为教材,当原本一些只能通过文字感知的人文自然,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创新源于灵感,灵感源于生活,在自然界当中,有数不清的壮美奇观。每一处独特的自然风貌,都足以打开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心将为孩子提供创新的土壤,激发孩子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提升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行走在路上,收获与成长也在路上。游历过世界的孩子,不仅仅增加的是人生阅历,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让孩子见万物、看世界,了解多元文化、沉浸式艺术学习,直观的见闻有所学、有所悟,更易从纷繁的万事万物中找到规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更加高效。
新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陌生和孤独的。因此家长要适时的提高和培养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研学旅行是让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机会,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试着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
在研学旅行中,孩子会以集体的形式生活。这种形式是学校生活的延伸,孩子们从以个人的学习为主,变成了以团队合作为主,团队成员要配合默契,分工明确。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学习到团队配合的技巧,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定的任务,践行自己的责任,感受团队荣誉感。
研学特别强调参与度和自主权,学生有很多自主学习和决定的空间。参加研学旅行,孩子们在大环境中有充分话语权,作为独立的个体得到尊重。让孩子有信心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和不同的人群接触,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幅提高,并从中得到收获。
独立性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研学旅行是一次孩子的自我管理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当孩子面临着旅行中的学习任务时,能够合理清晰的做出规划,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能不能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答案是肯定的。研学旅行帮助孩子们走出课堂,以愉快的心境,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增智启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因追逐“分数”而产生的“学习竞争焦虑”。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孩子不论是学习还是娱乐,对手机、平板、电脑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所以孩子们需要换一个环境。在研学旅行中进行更多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离开冰冷的屏幕,打开心扉走进现实生活,这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显而易见的。
研学旅行,就是这么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研学绝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体验;几乎所有的家长,放开孩子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研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