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旅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具有教育性、体验性、真实性、公益性等特点。
学校设计研学课程主要应从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与课程的评价这四个环节来设计开发这一课程。
学校来开发研学课程,了解学生学习进程,可以更好的和校本课程相结合,但学校在开发研学课程中也存在着众多需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研学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 整体规划欠缺
研学旅行课程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国家在2016年出台了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但尚未明确具体课程方案;学校缺少课程开发专业人员,无法运用系统思维开发校本课程。另外,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也缺乏有关的培训,使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碎片化。此外,研学旅行基地没有配合好学校的课程实施,难以进行有效的课程实施和评价。
2. 重旅轻学
“研学”和“旅行”相结合是开展该校本课程的初衷,但很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缺失了“研学”意味,仅将其作为旅行看待,课程陷入了“重旅轻学”的困境,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达不到研学的目的。
3. 经费不足
首先,师资培训需要财力支持,如果教师未经培训就随意开发课程,则会导致学生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发展。其次,一些学校资金缺乏,旅行过程中的交通等开支属于学校在原有固定经费基础上的额外支出。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维持生活尚且不易,学校若要求家长再付额外费用会增加家庭负担。最后,旅行机构、研学基地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可能导致乱收费的问题。
4. 机制不完善
在管理方面,师资建设不完备,教师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无法灵活应对研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校为学生购买意外保险、教师的安全指导制度等尚未建立。在评价方面,研学旅行课程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评价方式,学校对于“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缺乏准确的界定,导致学校在评价时缺乏有效的依据,只能依靠教师的主观意识判断,难以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实施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建议
1. 邀请多元主体共同开发课程,做好顶层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开展依赖学校的顶层设计,只有做好整体规划,才能在实施中灵活应对各种事件,实现课程目标。该课程应以本校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代表为开发主体,凭借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学生的兴趣来合作开发课程,充分考虑实施中可能的问题,在小范围试验后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推广。
2. 摆正研学旅行位置,有效整合“研学”与“旅行”
研学旅行不同于学科课程,而是通过旅行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教师应指导学生整合知识,弥补学科课程将知识割裂开来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度思考,结合教材内容探究问题,或是自主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思维品质、责任意识等。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校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旅行的愉悦,又要让学生从研学中得到发展,可以说研学旅行很好地契合了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主题要义。
3. 增加课程所需的合理经费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的开发,还需要财政部门保证研学经费,适当向农村地区学校倾斜,为农村学生的研学旅行提供更多机会。
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于有困难的家庭予以照顾,额外补助研学经费。此外,对于滥收费的旅行机构和研学基地,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惩治,完善监督与问责机制,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
4. 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价制度
相对于课堂教学,研学旅行的安全风险要高很多,也复杂得多,所以学校应该广泛征求家长、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意见,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价制度。
在管理方面,学校应培训教师,使其既善于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在需求,又有能力应对研学旅行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同时,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制度,对学生意外保险、教师的安全指导制度等作出明确的说明,以应对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