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提案》的回函中,教育部、宣传部等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丰富德育活动形式内容,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鲜明价值取向、养成良好品德,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项目,培养学生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部署。
指导各地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持续开展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出台关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义务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突出时代性、体现系统性、注重操作性、强化实效性,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细化了工作实施途径,推动各地在中小学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围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召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交流各地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各地研究制定改进举措,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指导各地结合中小学教育特点,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分学段有序、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功能。鼓励地方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地方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建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广泛宣传爱国主义典型人物和事迹,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三、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
指导各地各校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等校外活动场所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红色旅游等活动,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推动各地切实开展研学旅行,组织评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基)地,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一大批爱国主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于校外教育空间,云成长研学专家强调,无论是研学实践教育营(基)地还是其他研学实践场所,都必须配置有专业的研学导师,由专业的研学导师开发研学课程并掌控研学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有所获,学中有乐!
四、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
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2020年,教育部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会同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开展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社会网课平台违法有害信息,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引导。
在“扫黄打非”行动中专门部署“新风”专项行动,努力清除网上网下文化垃圾。组织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进展,持续加强宣传震慑。积极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安全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安全意识,自觉抵制涉黄涉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加强正面引导,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主题,面向青少年以及社区、互联网企业、执法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推动普及网络素养教育,畅通网上举报渠道,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未成年人工作。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深入推动各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思政课思想性和针对性,依托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强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加大部门协同配合,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