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这种古老而时髦的学习方式,在逐渐纳入学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值得探讨的地方还挺多的。
何为古老?古中今外的大家,都不乏从游学中汲取养分,成就一生事业的例子。东方有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孔门桃李满天下;沈括自小随父游历,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梦溪笔谈》。西方有大学者柏拉图周游地中海沿岸,传播他的思想与主张,返回雅典后创办当时雅典的最高学府;亚里士多德11岁时即外出周游与学习,掌握大量的书本外知识与技能,成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何为时髦?在现代教育体系里,不同于古代游学的个体化和零星性,游学作为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逐步成为系统化、常态化的教学活动。英国人前往欧洲大陆游学的传统,是从16-17世纪开始的;美国冬令营1885年开始出现,1910年承担全美冬令营和游学活动的美国训练营协会成立;二战后,1946年日本教育部门提出逐步实施修学旅行的概念,1955年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成立,1963年日本出台《新生活运动协议会运营方针》,至今,修学旅行已成日本学校教育特色。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将研学旅行纳入基础教育改革的课题,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曾提出中小学开设学科和活动两类课程的要求;2012年以来,国家在全国选取了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同时选定了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 在此基础上,2013年出台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初步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 11 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规定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研学旅行跟欧美的游学、日本的修学旅行一脉相承,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代表着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培根说过“对于年轻人来说,旅游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在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的青少年时代,能享受到系统化的课外训练,在游历中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探索世界边界、思考人生真谛,无疑是现代教育的至高福利。想来教育部门设置研学旅行课程的初衷,无非想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
需要正视的是,关于研学旅行的探索刚刚起步,全国各地研学旅行发展的程度深浅不一,有些地方已经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研学旅行扮演着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角色;有些地方还处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阶段,粗浅地将“研学旅行”理解成校外活动,没有将其作为正式的学科进行系统开发研究,业态发展相当粗放。
在业内人士看来,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相当考验专业能力,不少略通皮毛的“研学旅行项目”,很容易走“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的极端,市场上真正能做到在游历中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帮助孩子成长的项目不多。其中的难点就在于旅游资源不等同于教育资源,同样的,博物馆的解说词、科技馆的科普材料也不能直接转化成研学旅行的课程。旅游资源开发成课程,是个科学而严谨的过程,尤其需要评判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要推进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完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除了出台将研学旅行纳入基础教育的文件之外,尤其要制定严谨而细致的实施标准。什么样的课程是合格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基地又要达到怎样的标准?研学导师需不需要专业执照?教育部门如何进行考核和监督?如何规避研学旅行过于市场化的风险?
桩桩件件,都需要周密的考量。在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之前,地方对于研学旅行融合基础教育的探索实践方兴未艾。比如,2019年广西出台了《自治区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规定中小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研学旅行;今日首届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论坛举办,业内人士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制度化建设;还有规范行业发展的《广西中小学研学管理办法》正在酝酿中·····
研学旅行学科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来自行业内每次一探索实践,都是向前迈进的宝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