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形式多样,范围宽广,内容丰富。通过境外研学旅行,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国家的人文地理、饮食特色等。这些异域文化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感悟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些体验并不具有必然的理性意义,如果缺乏老师针对性的指导,只能是短时间的记忆,还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研学旅行中需要带着问题去发现、去思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在知识的迁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作为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举措,研学旅行超越了学校、课堂的局限,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但与课堂教学为主的校内教学相比,更具开放性、松散性和多元性。这增加了研学旅行的教学难度,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备好课,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学旅行的教学工作。
二,感受、发现、认识所到之处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信。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可以反映文化的价值,也映照出人们对文化创建、传承及发展的智慧。研学旅行中学生既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差异,也要思考不同文化的精神底蕴和知识构成。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自觉感受、发现、认识所到之处的文化内涵并非易事。研学旅行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文化环境。学校可有意识地设计研学旅行中的衣食住行,使学生在相关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所到之处的文化特征,养成尊重不同地域文化文明的习惯,在比较中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三,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养成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研学旅行的重点是“研”,“研”是理性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设计,需要学生的思考和验证。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着重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探索,学生可能发现问题,出现问题研究的生长点。通过研究,学生可以自己证明对问题认知的对与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感在思考问题时不断的闪现,创造性思维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可见,教师有目的的置疑,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探索—发现—证明的良好思维习惯,是研学旅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研学旅行的环境更真实,实践性更强,更容易带给学生与课堂教学不一样的启发与思考,这也是研学旅行的优势所在。